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敖楚戈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啦啦文学网 www.lalawx.com,最快更新抗日之活着再见最新章节!

    1947年,东北的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过后,杜聿明已无力再向北满的民主联军进攻,东北形势骤变。

    国共双方攻守易势,东北民主联军开始秣兵历马,积极备战,准备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军的备战工作全面展开。

    首先,要准备战略反攻,就要扩大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特别是大兵团作战的协调能力和大城市的攻坚能力。

    由于根据地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以我军扩军的主要方式是动员翻身农民参加地方部队,再由地方部队升格为主力部队。

    我军在各地组建了多个二线兵团。其办法是以主力部队的干部和老兵为骨干,将自愿参军的工人和农民直接组建为独立团,再进行训练。待达到要求之后,再补充进主力部队。

    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军就先后组建并训练了88个独立团,共22万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要打大仗,就必须有强大的炮兵。

    通过种种努力,到1947年3月,我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有各种火炮700多门,坦克及牵引车65辆,并训练出了一批专业人才。

    从1945年只有5个炮兵连,我军已发展到了有100个炮兵连和60个步兵迫击炮连,还有1个修炮厂。

    1947年3月底,我军在双城召开了第一次炮兵会议,对我炮兵第一次拉出去参加“三下江南”战役的得失进行了认真总结。

    到这时候,我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支现代化的炮兵部队已经初步建成。

    ……

    1947年夏天,东北上空再次战云密布,隆隆的脚步声如同滚滚惊雷,预示着一场夏季风暴即将来临.

    此时的东北,我南满、北满部队仍被国民党军队分割,处于分兵状态,根据地也未连成一片。

    我军决心改变这种局面,打通南满、北满,把两个拳头变成一个,以便集中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于是,从5月中旬开始,我军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夏季攻势”。

    从5月13日起,北满民主联军第1、第2纵队和2个独立师由扶余南渡松花江,向长春西北突进,5月中旬攻克怀德、大黑林子、公主岭、昌图等地,歼灭国民党军1个多师。

    南满民主联军第3、第4纵队分别向长春以南和安东附近突击,先后攻占梅河口、通化、安东、庄河等城。

    东满民主联军第6纵队和3个独立师向吉林以东地区突击,攻占老爷岭、桦甸、海龙、盘石等地。

    西满和冀热辽军区部队也各向分散守备的国民党军展开进攻,占领双山、赤峰、昌黎等地。

    经过一系列作战,我军拿下了数十座城市并歼灭国民党军4个师6万余人,在取得辉煌战果之后,兵锋直指四平。

    四平,又是四平!

    四平位于沈阳和长春之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但贯通沈阳与长春,还与郑家屯、梅河口等战略要地相联系。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了四平,谁就执东北之牛耳。

    1年多以前,我军坚守四平,与优势的国民党军血战32天,最终功亏一篑,伤亡近万,弃城而走。此后更是连连败退,被一路撵过了松花江。

    自此南满和北满之间被国民党军切断,让我军吃尽了苦头。

    惨到什么程度,当时陈云同志被派往南满工作,从哈尔滨出发,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才绕道朝鲜到达南满。

    如今,国民党军一部分主力在沈阳,一部分主力在长春,如果能打下四平,就能让国民党军也尝尝被拦腰截断的滋味,而我南满、北满根据地则能连成一片。

    时过境迁——

    这一次,我军携大胜之师再度兵临四平,士气、兵力和装备与一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次,我军集中了7个师的兵力组成攻城集团,另以17个师进行打援。

    这一次,对四平这个战略要地,我军势在必得!

    ……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用这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四平守军是再合适不过了。

    此时的四平守军,正是71军!守将陈明仁。

    就在几个月前,我军刚刚给了71军致命一击。

    陈明仁的嫡系87师和88师在靠山屯一战中几乎被全歼,我民主联军此时杀到,正是趁你病要你命,时机把握的相当之好。

    此时的71军,建制已被打残,靠补充地方部队后才勉强恢复了建制。此时驻守四平的还有第13军54师,在南满时也曾遭我军重创。

    这些残兵败将和新兵加起来不过2万,正是四平防守最薄弱的时候。

    守将陈明仁眼见民主联军来势凶猛,顿时陷入了彷徨。

    众寡悬殊,该如何应对?!

    打?

    71军精锐已经所剩无几,以区区2万之众,不用想也能知道四平很难守住。

    撤?

    率领这些残兵败将出逃,很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的混乱局面,再加上共军最擅长打运动战,如果在路上遭遇伏击,很可能全军覆没。

    两相比较,与其撤退,不如坚守。

    情况太危急了,一分钟都不能耽搁,陈明仁决定负隅顽抗,放手一搏。

    这一次,他使出了杀手锏。

    陈明仁的最大一个杀手锏,就是他善于改造弱旅,当年老蒋因其不好驾驭,把他从一线部队调出,安排到杂牌军里面带兵。

    1938年日军大举进攻九江,老蒋把贵州保安团改称预2师交给他,国民党的这种地方保安团的战力从来都是渣渣,结果在陈明仁的带领下,愣是在九江顶住了日军的多轮进攻,顺利完成了任务。

    后来何应钦看上了这支部队,想尽办法把这支杂牌军给吞了,结果陈明仁重建了预2师,后来在昆仑关战役中,大多由新兵组成的预2师竟然硬刚日军第5师团,愣是把杂牌军带出了王牌军的气势。

    能够在短时间内让一支不起眼的部队强大起来,实在是陈明仁的本事。

    这一次,71军看起来已经残血,但陈明仁却把一些保安团补充进主力部队来,并将包括警察、特务甚至是外县的保安队都组织了起来,兵力一下子膨胀到3.5万人。

    为了让这些部队发挥战力,陈明仁在每条防线后都设置了督战队,每个碉堡里都由老兵监视新兵,谁敢退缩就地正法。

    这和野外作战不一样,野战作战中新兵溃逃,老兵也制止不住,只能兵败如山倒。而今处于弹丸之地,绝了后路,退无可退,怕死的人也得拼命了。

    陈明仁的第二个杀手锏,就是构筑工事。

    说实话,四平并不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四周都是空旷地带,1年多以前,民主联军以6个师的兵力都没能守住。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军当时把防守重点放在了外围,却忽略了市区。

    陈明仁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主力集中在市区,将整个四平城都打造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

    陈明仁在四平城的布防是这样的——

    以军部大楼为中心,以各部队大楼为大小支撑点和小核心。环绕市区和遍布市区四处,构筑起钢筋水泥结构和土木钢板结构鱼鳞式纵深集团地堡群。

    各核心、各支撑点之间和各集团地堡之间,或打通房屋墙壁相通或修筑交通盖沟相互联络。

    重要核心阵地,如:军部、师部、团部大楼则修有地道、地下室,每层楼内四角筑有地堡,核心阵地前有卫星阵地。

    卫星阵地前有七道屏障:最外层为陷脚坑,第二层为拌脚之密集小木架,第三层是每隔十步一道铁丝网,网上系有小铃铛,第四层是鹿砦,第五层是矮土围,第六层是一丈多深的壕沟,水底埋有木桩和拌索,第七层是一系列交通壕、盖沟、地堡。

    交通要道、主攻方向和核心阵地以及主要支撑点之间遍布地雷、拉火手榴弹并架设高压电网。

    他将所部划分为5个守备区,每个守备区有一个师左右的兵力,而自己则在中心守备区做预备队。

    五个守备区依高低层次以美械轻重火炮和各种轻重火器编织成立体交叉多道火网。

    全城基本做到楼皆工事,房皆碉堡,以沟代路,形成一个防御整体。做到交通阻绝,障碍重重,射界扫清,步步为营,层层为防。

    一旦外围工事被突破,各核心工事及各支撑点完全可以自保和反击。

    阵地内,指挥所、掩蔽部、粮食弹药储存处等应有尽有,并配有发电照明设备。

    经过日夜抢修,陈明仁终于赶在民主联军扫清外围,开始攻城前完成了布防,将四平城化作了一个巨大的堡垒。

    如此一通操作下来,连之前已经被我军打怕了的71军残兵败将也渐渐有了底气,有将领表示:

    “共军低劣,一无飞机,二无大炮,对铜墙铁壁的四平,必将是一筹莫展!”

    1947年6月,我民主联军1纵、7纵和6纵17师以及东直属炮兵5个营共7万人顺利扫清了外围,兵临城下。

    可他们不知道,巨大的危险正在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