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戊子

宛如游龙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啦啦文学网 www.lalawx.com,最快更新明纱最新章节!

    大同身为九边重镇之首,城中的每一处都有相当重要的存在意义。

    比如大同东城的阳和门一直是连接北方京城的重要脉络。

    它并非只是单单的一座城门,其下有众多的驿站,官道可以直达京城,负责将军情,奏疏,军队,粮食传递出去,形成一处统一的运输链。去年的蒙古二楚虎尔部犯境的消息就是从这里传向京城,英亲王阿济格从天津到大同也是从这道门入城。

    因此,这里也是清廷相当需要着重的地方,即使后方对蒙古人的战事愈紧,阿济格出城前也抽调了大部分兵力留在此处,确保大同与京城的联系。

    但就在今天午时,阳和门守将从睡梦中惊醒,在城门上看到了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一幕。

    他的眼中满是惊恐,竟是直接愣在原地。

    “那...那是什么......”

    眼前,地面在轰鸣着,滚滚铁骑如长龙。

    原本该在西城军营中晨练的骑兵,此刻已握着长枪杀了出来,向着东城中的各个弯道散开,然后又聚拢,本是寂静肃杀的阳和门顷刻间就被呼声埋没。

    视野的更前方,烽火遍地而起,再等他回过神,宽阔的阳和街道下已聚集了一大片的骑兵,人头滚滚涌动,都已割掉辫子,随着前方冲刺而去,直插阳和门。

    “那是...总兵府麾下的绿营?”

    “怎...怎么回事......”

    他身旁,有人呢喃出声,看向了自家的头领。

    “不好!他们要冲门!”

    “下去守住城门!守住城门!”

    身为守将的人已大声吼起来。

    然而,一切都已太晚了,刹那间,枪芒已从内而外的指向他们。

    很快,下面守门的士卒四散奔逃,城墙上,有人从巨墙内侧掉下来。

    ......

    滚烫的血飞溅在寒风中。

    北城武定门城头,有人持枪率先刺出。

    惨叫声此起彼伏,刀剑枪矛遁入血肉。

    韩文广抬着弩箭,扣下扳机,一箭疾驰而出。疲惫昏暗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快意。

    “噗...”

    转瞬间,名叫姜之平的姜家二公子枪尖高举着守将的头颅,又将其随意丢下。

    一路前行,周围,身后的亲卫一个个压上来。

    城中的街道上,还有铁骑在不断涌来。

    ......

    “反了!绿营反了!”

    “姜家反了!”

    “阳和门已陷——速报亲王府!速报京城!”

    南城一侧,有战马疾驰过长街,马上浑身流血的骑兵在放声大吼。

    永胜门下,戒严的八旗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厮杀惊动,四下散开,周围几条街道上,呼声也都相继炸开。

    抬眼间,割掉辫子的队伍嘶吼着,汹涌而来。

    守将满脸冷汗的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风中传来凌厉的破空声。

    ......

    城中央,兵备道衙门。

    察觉到骤然突变,有人打开了窗户,四处眺望着,见外面是有众多骑兵擦身而过,许多前几日受到亲王府调令的巡察戒严的队伍在这里集结,士兵与将领相对而视,多有慌张,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轰隆隆的声音陡然而起。

    街道对面,已是一队又一队的士卒涌出,走在衙门前一字排开。寒冷的天气下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火焰呲呲的燃烧在他们手中的圆筒状东西上。

    衙门门口,最先看到那些东西的人张了张嘴,发现喉咙干涩。

    “不要...不要出来啊......”他喃喃道。

    只在他愣神间,身后人已大骂,嘶喊,握刀,或狂奔而出。

    “砰!”

    死亡的瞳孔中映射出浓浓的枪声。

    那是明朝早已在山西消失很久的——神机营。

    ......

    数百镶白旗的残尸安静的躺在西城清远门下,身下辽东骏马四散而去,周围两位名叫刘迁,万练将领低眼看着为首还在奔逃的将领,眼神平静。

    “咚!”

    将领一刀朝身前挥了下去,弯刀被长枪震落脱手。

    阿克占神色恍惚,已是被砍瞎了一只眼,可此刻围住他的骑兵只多不少。

    “啊啊啊啊——”

    他不知道自己还要杀多少人才能出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要被围住多久。

    迷离间,用仅剩的那只眼睛看去,只见西城清远门上的大清龙旗已被人砍下……

    而四周,天光落下,枪芒已至。

    ……

    血腥与硝烟弥漫在这里,每件武器上,都有鲜红滴落。

    某一刻,蔡封仰起头颅,喃喃着。

    “谁在坐以待毙...谁在水中捞月...谁...不敢动手......”

    ......

    亲王府大堂上。

    安静从容的气氛中,有阵阵脚步声踏了进来。

    人发杀机,风声涌动,满族人在快步涌现。

    队伍的中心,正是阿济格走后大同城的掌权者爱新觉罗和度。

    他抬手,众人从他身边冲上去......

    在一整晚的亲王府大堂当中,随着西城嘶吼声骤然响起,过去的,不过是几个瞬间,那是四年来大同城的清军从未见过的一幕。

    身前为首的是一个叫姜镶的老头子,神情平静异常,抽出长剑干净利落的朝率先冲过来的满人砍下。

    他一步步走过来,似快实慢,刹那间,已从堂门口到中央,随着一路围着的满人侍卫一声暴喝,他们的身体早已飞出,头颅砸在柱子上,血浆四溅。

    长剑自老人的右手递出来,再有一名高大的满人侍卫上前时,被他一剑刺出,然后单手抓住,提起来,飞去和度身后那道华丽无比的屏风,瓷瓶,玉盘,花灯,伴着王爵的仪仗变成一片狼藉。

    瓷片,蜡烛,玻璃,残玉,在和度脚下阵阵碎裂而开。

    他站在那,手中也握着刀,看向那道渐渐过来的身影,眼中满是不可置信。

    这段时间,堂内“砰——咚——噗”的响成一片,混着他耳中侍卫的惨叫声,满语的喝声,等到此时,和度向外面看去,堂外那片大同城最为漂亮的园景中,人声涌动,有鲜血洒出。

    吼声震耳欲聋,老人在快步向前冲,和度持刀砍过去,被避开,一脚将他踢出飞远。

    再想起身时,那双硕大的手掌已经落下,将他整个提在半空中。

    “什么时候...”他喃喃道:“没有一点风声......”

    “你只是一个小娃娃。”

    “咚!”

    大贝勒的身体自空中落下,他下意识的想用双手撑住,脑袋却率先在地上狠狠撞了一下,耳鸣声震荡在全身,他起身,痛苦的跪落在地上。

    “啊啊啊啊——”

    “咚!”

    又是一声,老人右手握拳,朝他头顶上用力砸下。

    随后从他脑后揪出一条小辫子,让他抬起头,将剑架在他脖子上。

    离他最近的满人侍卫怒吼着,眼中血红一片,  周围又有人朝堂上冲过来,平静,冷血,愤怒,惊讶,重重表情浮现在脸上,但整个堂内,却没有赶上前一步。

    此时,还扎着辫子的老人将目光越过这些人头顶,越过那片园景,来到王府之外,天色冷清,还是没有太阳的影子,但北方更远处的天上,想必已经开始下雪了。

    偶然一瞬,他想起这已是他待在大同的第四十六个冬季了,而这年,该是戊子年的冬季了。

    老人神情恍然,已是有许多事情在脑中划过,然后熄灭。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下定了决心?

    ~~

    顺治五年十二月初二,姜镶早早起了床,站在总兵府的阁楼上,见大同城依旧是嗜杀而又寻常的一天。

    一早,天上的雪就停了,只剩下看不见的寒冷。

    对于众多大同城中的人来说,距离阿济格出城应战蒙古人已快过去一月之久,此行阿济格身为元帅,带走了很多人,上到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下到绿营统领方仁,军校姜之平,以及城中的大部分兵力。

    按理来说,他们走后大同的民生应该是能够恢复一些,最起码也能相对而言的热闹起来,但气氛却一天比一天沉重,直至前几日抽兵对文瀛湖围杀后,就降到了冰点。

    大同封锁,满是清军肃杀之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那个叫孙文的细作惹的祸,他自到大同后,连连杀人,钦差,参将,还有什么翻译官,逼的掌权的人不得不去捉他。清廷虽然在对明朝的战争中胜利了,但却是这些遗落的小人物惹的人头疼。

    不过也从未想过他们能翻起什么波浪,大局就在当下,再闹腾,也总有被捉住的一天。

    姜镶自在楼上看了一阵后,就走了下来,往府中的大堂去,吃了早食,静坐了一会儿,便见名为蔡封的侍卫总领过来,与他商议明日自己女儿出嫁之事。

    他平静的听过蔡封与方仁的商议后,点了点头。

    毕竟如今,他被和度限制在总兵府中,监视着似乎是无所事事一般,所能听到或是能做决定的也只是点头或者摇头了。

    蔡封却是才从湖广回来,脸色显的很疲惫,说完对姜小姐的谋划后,又欲言又止,但姜镶却是表情平静,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带他走去了书房中。

    书房正是那日孙文所进来的地方,此时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样是南边细作送来的布防图,另一样则是蔡封从南边拿到的大人物的回信。

    晨间的朝露凝结,姜镶就这般把两样东西递给蔡封,说起了第一句话。

    “不会有援兵了。”

    “家主...”

    蔡封看完两样在南边属于机密的东西,神色没落。

    然而,姜镶却依旧平静的摇了摇头。

    “我也不需要援兵。”

    ......

    “二郎已经脱队来了,他会去北城。”

    “刘迁,万练已带兵至城外蛰伏,冲西城。”

    “方仁去了绿营,守东城。”

    “姜琳,姜有光已斩杀吴惟华亲信,攻南城。”

    “神机营已从绿营抽离,至兵备道。”

    “姜暄已在阳和整兵待发。”

    “牛光天从晋南出发,明日便到大同府。”

    “姜让在榆林等待信号。”

    “韩昭暄,虞胤已于韩城先登。”

    “山西,已成围攻之势力。”

    “至于最后的明廷,已经不重要了。”

    姜镶一句句说着,他实在准备的太多了,多到会将整个山西震的粉碎。

    ......

    晨间的寒风吹过,他头上的辫子在摇摇晃动,神情平静。

    自他出生起,冰雪就冷冷的落在头上,可他仍记得许多年前,在明事理后对待这片土地的感情,他在寒风中策马奔腾,去看着辽阔的天地,去看先辈世代镇守的边陲,去看坐落在这亘古不变的人们......

    他在天下间走走停停,四处漂泊...见过抱着长剑对他满脸鄙夷的卢象升,见过瘦瘦弱弱挥手发兵的袁崇焕,见过仪表欣硕朝着他见礼的孙传庭,见过太多的忠义之士。

    人的一辈子会有多少个瞬间?又有多少值得留念的东西?

    “你等兵痞子,还能成什么事?”抱着长剑的书生,缓缓吟起了那首诗。

    “大同可还好,税赋重了吗?”瘦弱的督师微笑着问道。

    “吾虽是文官,但也想有上马杀敌的一天,拯救天下百姓。”进士及第的知县一拱手,温和道。

    “大同投闯军了?!”还在前线厮杀的士卒厉声问道。

    “朝廷又令,凡三品以上官员遣长子入京练习满族礼仪......”喧旨的太监拖了一道长声。

    “清军已然进山西!吾等兵微将寡啊......”绿营的将领在叹息道。

    “杀!杀掉这些汉人牲口!”八旗军中有人在狞笑道。

    “阿济格来了,去打蒙古人,但,我想先打他们。”握着长枪的少年道。

    天上似乎有他们的呐喊声,也似乎有无数人的呐喊声,他们出现过,然后又随风而去了。

    半生的时光悄然而过,他们所期待的盛世已经变成了沧海桑田,昔年那个在大同边疆上一骑绝尘的少年也绑上了辫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却一直是在沉默着,所以现在,他已经等不了了。

    ......

    等到晚间,他目送女儿出府后,背着手,腰间带着长剑,第一次走出了总兵府。

    于是,戊子年的最后一季,顺治五年大同城的最后一天,刀锋遍地。

    ~~

    面前和度的声音还在嘶吼,老人低下头,将他按住。

    痛苦中,和度抬起头,只听口中还在呢喃不停:“你...竟敢...阿玛...大清...不会......”

    “你只是一个小娃娃。”姜镶又说了一遍,道:“还有太多,太多,是你看不见的。”

    剑锋径直挥了下去。

    遥看整座亲王府的天上,还有更多密密麻麻的人狂奔而来,开始厮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