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劝学令

走板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啦啦文学网 www.lalawx.com,最快更新隐士发明家最新章节!

    俩新鲜出炉的忍者太监互相看看。

    “陛下,逍遥子早就离开苍梧山了。”御手洗真翔小心翼翼道,“况且,我们以前和他徒弟闹得挺……”

    “那是从前。”周玄机打断他,“朕如今是大景皇帝,周氏皇族的新族长,什么仇什么怨不能一笔勾销?再者说我们和沈器,并没有真正的深仇大恨,不是么?”

    御手洗真翔心说,问题是沈器不一定那么想啊。

    “沈器是沈器,逍遥子是逍遥子,两者并不能一概而论。”周玄机信心满满的样子,“至于逍遥子不在苍梧山,这正是朕要你们去请他的原因。”

    俩忍者一头雾水,不在还请个毛?

    “朕要让天下人看看,和先帝一样,朕也信重逍遥先生。这,也是中原人表达诚意的方式。总之你们去请就是,请不来不要紧,关键是得走这一趟。”

    御手洗真翔两人听得似懂非懂。

    中原人脑子太复杂了……

    但当初的主上,如今的皇帝下旨,他们理解得上,不理解也得上,于是俯身应命,倒退着走出勤政殿。

    ……

    论应对危机的能力,扑克脸小智确实强于沈器。

    上次杀出京城,换成沈器,恐怕就想不到让鲁灵枢等人先穿上软猬甲。

    小智不仅能想到这点,更秀的是,他还让大家带上银子,因为他早已推演出接下来的数种可能性,无论逃亡,还是鲁灵枢治病,都需要花钱。

    在客栈住了整整两个月,鲁灵枢才堪堪恢复。

    听起来似乎时间很长,不太符合鲁神医的名头,然而别忘了,鲁灵枢当时其实已是个彻头彻尾的死人,若不是小智出手,他自己都救不回自己。

    真正的死而复生,必然要付出代价。

    史林涛的代价是折损寿元,脸上添褶子。

    鲁灵枢的代价,则是心脏无法自主跳动,全靠想金带着运作。这可没那么容易恢复,甚至可以说,鲁灵枢花费两个月让心脏恢复工作,三分靠医术,七分靠天意。

    堪堪恢复的意思是,虽然心脏复苏,不再需要想金,身体却还非常虚弱。

    但至少可以赶路,而不必担心出意外了。

    鲁灵枢休养治疗期间,新皇的消息也不断传来。

    先是景秀帝大张旗鼓派人去苍梧山请逍遥子(卫齐认为请是借口,其实是攻打苍梧山)。至于结果暂时不清楚,因为朝廷并未对外透露。

    这一趟也让官员们认识到,虽然据传新皇和沈器颇有龃龉,一旦成为至尊,他还是转换了思维模式,以国事为重,希望得到真正人才的辅佐。

    “什么都会”逍遥子,没人敢否认是人才。

    这段时间,沈器也把“自己的来历”和周青樨说了。

    没告诉两位师兄,倒不是不信任他们,还是原先的顾虑,怕两人知道师父收徒其实是在智脑的影响下,为开发沈器大脑培养辅助而接受不能。

    沈器一直不理解,穿越者为何非要隐瞒身份呢?

    至少他不想瞒着周青樨。

    因为……对方不一定能听懂啊。

    好吧周青樨也不需要听懂,知道史林涛不是好鸟,奔着祸乱中原来的就足够了。

    所以朝廷接下来的政令,周青樨就看不懂了。

    景秀帝登基一个月后,朝廷连续颁布了两条新政令。

    第一条被百姓称为《劝学令》。

    朝廷表示,新皇重视人才,希望有更多士子为朝廷效力,故从景秀元年,也就是明年开始,将增加科举取士的频率,以及每科录取人数。

    凡中第者均享受官员待遇,即使暂时赋闲。

    朝廷同时修改了“举人”的待遇。

    与前朝类似,景朝的举人是个临时身份,参加京城会试前各地学子要先参加乡试预选,成功入选者就是举人。

    举人才有资格进京赶考。

    会试一过,要么中第成为进士,进入“体制内”,要么各回各家,举人身份也随之失效,三年后再重复这样一次。

    举人不是头衔,也不享受任何特权。

    但从明年起,这种状况就变了,举人将成为仅次于进士的尊贵身份,一朝中举,终生受益,享受免税待遇,田地不再纳粮,也不再承担任何杂税。

    要知道,秀帝之前,官员都得纳税呢。

    虽说官员有的是办法逃避税负,地方上收税的衙役、小吏,也绝不敢跟官员家属较真。可至少理论上,官绅一体纳税,景朝开国以来就没变过。

    周玄机的《劝学令》,等于将潜规则公开化。

    自此以后,不仅官员无须纳税,还扩大到进士、举人。甚至有人猜测,或许用不了几年,连秀才都得包括进去——毕竟人性本贪,谁不想享受特权呢?

    周青樨不明白,皇帝手下的人才越多,统治越稳定,这跟史林涛折腾中原的目的背道而驰吧?

    沈器笑了:“我所说的未来,你果然没听懂。”

    “什么意思?”周青樨不耻下问。

    “文人、酸秀才,算哪门子人才?”

    周青樨沉吟:“虽然作为习武者,我也有些看不起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可我觉得身手高明不一定脑子好使,帮皇帝治理天下,还得靠他们……”

    沈器翻白眼:“我也没说武人是人才呀。”

    “啊?”周青樨茫然,“除了文武,好像没别的了吧?”

    “还有技术人才,比如我这样的发明家!”

    周青樨横了沈器一眼,幽幽道:“可你天生懒惰,父皇当初求你做官,你都不乐意呢。”

    沈器被噎得一时无语。

    周青樨说道:“我自然知道技术的重要性,但我也不认为传统读书人就是垃圾,大家都是人才。而人才越多,对朝廷,对天下的稳定就越有利。”

    “正常情况下是这样,文化不以实用价值论高低,艺术家、史学家什么的,同样十分重要。然而景朝如今的状态,享受特权的读书人越多,社会矛盾便越发严重。”

    周青樨想起飞鹰寨,终于沉默了。

    穷苦百姓丢失土地,难道是被硬抢走的么?当然不是,景朝毕竟还是讲律法的。

    地主、豪门占据大量资源,子弟更有条件读书、游学,自然比普通百姓更见多识广,稍微耍点计谋,便能名正言顺、合法合理的让后者乖乖把土地送上。

    举个例子,比如天灾。

    豪门不仅抗灾能力更强,关键是读书多见识广,往往能比百姓更早发现征兆,进而预先设局,如主动借贷给穷人,后者一旦遭灾,便只能卖地了。

    教育不公平前提下,读书越多越反动。

    《劝学令》免除读书人税赋,简直等于给他们打造了一把锋利的宝刀。

    可想而知,以后地主豪绅会更热衷于兼并土地。

    税都不用交,白得的粮食你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