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征兵之前,先送温暖

江南山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啦啦文学网 www.lalawx.com,最快更新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最新章节!

    官员们的猜测没错,泾县果然开始了征兵。

    与此前偷偷摸摸的方式不同,这一次再也不需要遮遮掩掩,而是直接贴出了榜文,并派小吏们奔走宣告。

    征兵!

    民团!

    一份冠冕堂皇的榜文告示,由青州知州杨一笑亲手撰写,其内容没有任何花哨,甚至文采比不上小学童……

    但是,百姓对这内容很喜欢。

    “青州府衙,布此通告,宣于诸民,咸使闻之。”

    开头这一段话,虽然文绉绉的,但由于古代布告的格式全都如此,所以任何一个老百姓都能听懂,比如征税的榜文,比如征徭役的榜文,古代榜文出具之后,并不只是在衙门贴一份,而是会派出小吏奔走,四下宣读榜文相关!

    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确保百姓知晓政令,二是在宣读时进行讲解,毕竟百姓大多没有学识,即使看到榜文也看不懂,所以需要讲解,才让百姓明白。

    征税榜文,每年都有!

    徭役榜文,经常也听!

    故而百姓们对于文绉绉的榜文开头,并不会表现出茫然无解的情况,因为听多了之后都能明白,榜文的开头没有实际意义。

    真正需要在意的内容,是榜文开头后的正文。

    而关于榜文的宣读,也不是一日间结束,原因是各乡各村都要照顾到,有时候甚至要走进田间地头,尤其是眼下泾县的情况,到处搭棚子住着迁徙之民,所以想要全部宣知,肯定要耗费大量时间。

    比如今天,是第三天,其中一支负责宣读的小吏队伍,出城之后走到了大约十里之处。

    昨日天色漆黑时,他们在这地方收差,故而今日要从这里开始,以保证宣读任务不会遗漏百姓。

    咣咣咣!

    到了地方后,照例先是敲响一阵铜锣,通过锣声吸引百姓注意,同时大声吆喝进行招呼。

    当百姓们从棚子出来后,小吏并没有第一时间宣读,反而先是打开各自背来的口袋,笑容满面并且语气温和的送温暖。

    送温暖……

    这个词是知州杨大人亲自拟定的。

    小吏们以前从未听过这个词,然而最近这个词儿非常火爆。

    以前,小吏们出来宣读榜文,要么是催收税赋,要么是征发徭役,所以面对百姓之时,他们得板着一张面孔,不但故意装作凶神恶煞,而且语气带着强硬的威逼。

    百姓们自然十分反感,一边听榜文一边骂骂咧咧。

    然而自从杨大人拟定了送温暖的词儿,并且专门定下了相关的送温暖政策,小吏们忽然发现,他们宣读榜文变的轻松起来。

    再也没有骂骂咧咧的情况出现,反而场面变的十分欢欣鼓舞。

    话不多说,打开口袋,一个小吏笑容如同春风,开始招呼聚集而来的百姓,大声道:“乡亲们,准备好,有碗的拿着碗,没碗的拿木瓢,或者直接把衣角掀起来也行,兜住我们将要发放的粮食……”

    “大家别嫌少啊,按人口一人一捧粮,毕竟这只是让你们听个榜文而已,不可能平白无故发放太多的赏赐。”

    “一人一捧粮食,全家七八口就是七八捧,足够煮上一大锅稀粥啦,喝下去可以哄着肚子不饿。”

    “哈哈哈哈,不用行礼不用行礼,记住了,这是咱们知州杨大人的一点心意。”

    “杨大人说了,以后知州衙门会形成惯例,凡是涉及扰民之举,必须予以相应补偿。”

    “比如现在,我们前来宣读榜文,对于你们而言,这就是叨扰之举,所以呐,要给点粮食做弥补。”

    “但是呢,这个叨扰又不算严重,顶多也就是占据大家一点点时间,让大家听一听知州衙门的告示,故而弥补不会太高,一人一捧粮食很合理,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随着小吏的大喊,在场百姓纷纷应和,感谢的声音十分嘈杂,场面气氛却极其的和谐。

    趁此机会,小吏发粮。

    当七八个口袋的粮食发放完毕,百姓们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笑容,这时候,顺势开始宣读榜文。

    “青州府衙,布此通告,宣于诸民,咸使闻之。”

    榜文开头的内容,按惯例肃声宣读,接下来,就是详细的正文。

    文风突然大变,仿佛闲聊家常,以至于,百姓们听的不由一愣。

    他们从未听过这么和和气气的榜文……

    也从未听过把老百姓当人看的榜文……

    只听小吏宣读道:“乡亲们,大家好,我是青州知州杨一笑,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泾县大老爷。”

    “今天这份榜文,咱们不搞虚的,我委托小吏们向大家告知,咱们将要进行征兵的事务。”

    “先别惊慌,也别畏惧,这不是强制的征发兵徭,而是任由大家自愿的征兵。”

    “首先,我说一下待遇问题。”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进入军队之后,保护青州乡土,所以,应征乃是荣耀之事。”

    “但我刚才说了,咱们不搞虚的,如果光用荣耀来糊弄大伙,想必大家在心里会骂娘,对不对?”

    “所以呀,咱们直接来点实际的。”

    “今次征兵,乃是民团,一旦入选,军饷从优!”

    小吏们宣读到这里时,故意停下了语气。

    等到百姓们交头接耳半天,小吏才笑呵呵的继续宣读。

    “乡亲们,想不想听听军饷是多少啊?我估计,大家最在意的就是这个事了吧。”

    “那你们可要听好了……”

    “凡男丁,经考核,只要入选应征,则按普卒发饷。”

    “所谓的普卒,就是最基础的兵卒,本官专门琢磨了一个说法,称之为‘啥都不懂的新兵蛋子’,哈哈哈哈,别骂我说话不中听啊,刚入征的新丁可不就是啥都不懂吗?”

    “但是即便这种啥都不懂的新兵,一旦入征就属于是保护乡土的一员,所以要给兵饷,按照普卒发放。”

    “每个月,六百文,约合每天二十铜钱,攒起来足以养活家中两三口人。”

    “大家没有听错,普卒的军饷是六百文,如果你们之中有人当过兵,应该知道这个兵饷是比较常见的。”

    老百姓听到这里时,有些人不由自主点头,同时向别的百姓介绍,告知这个兵饷确实常见。

    一月六百文,折合每天二十文,收入不能说是很高,但是相对于劳力干活算是不错了。

    榜文念到这里是,吸引力并不足,如果不是因为刚才送了温暖,恐怕已经有百姓准备离开去找活干。

    然而,接下来的榜文开始让百姓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