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 明末下(完)

八扇屏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啦啦文学网 www.lalawx.com,最快更新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第59章

    文华殿。

    坐在崇祯下首的大臣们一片寂静,就连卢象升也被这句“贱骨头”噎住了。

    毕竟他也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入仕。

    好半晌,韩爌才颤颤巍巍的叨念了一句“有辱斯文”

    韩爌说的是天幕骂人,但一旁已经有大臣开始想象天幕所描述的建奴入关后的惨烈景象。

    分毫不差的催缴赋税,甚至是差一厘都要革除功名

    “鞑子就是鞑子,简直残暴”

    一旁立刻就有人小声附和“比蒙元还不如”

    卢象升常年习武,听力十分好,不禁暗暗翻了个白眼。

    他转过头微微一躬身,压低声音道“陛下,人心可用。”

    崇祯轻轻冷哼一声,明白他的意思。

    这些吃里扒外的狗东西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华夷之辩,都不如当高高在上的老爷来的实在。现在听到建奴入关是这个德行,他们才知道怕

    崇祯要不是手里没兵,甚至也想搞建奴这一套给自己出出气

    可没办法,他还是大明的“仁君”,不能学蛮夷那一套,不然这些人怕不是立马就得打开城门恭迎那些“闯王”。

    崇祯深吸一口气,朗声说道“诸位爱卿,天幕的垂训你们也听到了。正如那顾炎武所说,若是那建奴入关,那就不单单是亡国,而是亡天下到时山河破碎,九州腥膻,黎民有倒悬之危,士林受鞭挞之苦。朕纵然挂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也闭不上眼睛啊。”

    殿中大臣们齐齐起身,拱手道“陛下仁善”

    皇帝给了他们台阶,他们自然也要表表忠心。

    韩爌这个次辅就站出来,代表内阁,真情实感的说“陛下,所谓君辱臣死,臣等虽是朽木之姿,却定会竭力护陛下周全,必不会重现那不忍言之事。”

    众位大臣跪倒在地,齐声附和。

    崇祯看着满殿的人,就连让他罢官了还没来得及离开的兵部尚书梁廷栋都伏在那里。

    这里有几个人是真心,崇祯也不在意了。最起码,有了这个共识,今后他行事的阻碍会少一点。

    天幕,果真是来保佑他的啊

    隔了一会儿,天幕上的画面又开始动起来。

    不好意思,刚刚情绪有点激动,骂人是不对的哈。

    可话说回来,讲明末的历史,能有几个不激动的呢实在是垃圾太多,无法分类的那种。

    说完带清是怎么整治纳税问题后,我们再来说说带清是如何打断天下士庶的脊梁骨的。

    没错,就是剃发易服。

    大臣们只觉得自己脑瓜子嗡嗡的。

    剃发易服好像前面有提到过这四个字,但是当时他们都被三大案给夺走了注意力,所以自动忽略过去了。

    怎么,这建奴横征暴敛也就算了,还要强行推行胡风

    另一时空,朱元璋紧紧皱着眉头盯着天幕。

    经过蒙元百年统治,现在的中国从语言到风俗再到服侍,无一不受到蒙古胡风的侵袭。就在上个月,他还严肃的下了一道诏令,令百姓不得习胡风。

    怎么蒙古跑了,女真又来搞一套不成

    何为华夏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但满清就是要把这两种都给你改了。

    朱元璋

    大明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也是他最重要的成就,而这个大明不单单只是一个新的王朝,更是赶跑了蒙元,恢复汉家风俗衣冠的一个新的。

    现在天幕告诉他,大明这两百多年都白干了

    元朝占据中原花花世界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奢靡腐化的速度却很快。

    到了元朝中后期,天下流行的衣冠已经并不单纯是蒙古的传统服饰,而是一种结合了西域、中国和蒙古的审美,再加上汉地的工艺、原料所形成的产物。

    因此在明初时,人们的衣冠也继承了这种“元朝服饰”,有大量的胡服元素。尽管朱元璋曾经实施各种禁令试图摒除胡风,但百姓因袭已久,且部分胡服本身设计合理,样式花哨,也得到明朝统治阶级喜爱,因此屡禁不止,从明前期的出土陶俑和画像就能明显体会。

    天幕上出现几个形态各异的小陶俑。

    朱元璋一眼就认出来,与时下大部分人的穿着无异。一个老爷模样的陶俑穿着红缨翻檐帽、弧襟圆领袍站在那里,还围着一条围脖。

    一旁有一个牵马的陶俑,则是穿着立领中衣和腰褶罩甲,头上带着一个红缨笠子。

    而整个明朝两百多年,随着不断强调华夷之分,到了明中期以后,很多继承自元朝的胡服样式后来不是淘汰,就是改造成别样。

    在明末,中国已经恢复了宽袍博袖的旧制,这些红缨翻檐帽、红缨笠子、折角襟的圆领袍、甚至穿着在圆领袍之外的短袖对襟衣等服饰基本已经消失了,百姓不再穿这些制式的衣服,自然也不认可它们是汉家衣冠。

    朱元璋很欣慰,他点点头道“自该如此。”

    但满洲服饰不同。

    当初蒙古被打回漠北老家之后,再也不能随意享受那些丝绸锦缎,也没有了心灵手巧的织工绣娘给他们做衣服,自然无法维持元朝繁复华美的衣冠。

    所以明末时的蒙古服装,受制于草原蒙古社会较落后的生产力,在裁剪上大为简约,衣料也恢复到宋时“氊毳革”的旧貌,和元朝大不相同。

    明代萧大亨所著夷俗记记载蒙古帽衣“今观诸夷,皆祝发而右衽也。其人自幼至老,发皆削去,独存脑后寸许为一小辫,余发稍长即剪之。唯冬月不剪,贵其暖也其帽如我大帽,而制特小,仅可以覆额制以毡,或以皮,或以麦草为辫,绕而成之,如南方农人之麦笠然衣以皮为之。近奉

    贡惟谨,我恒赐之金段文绮,故其部夷亦或有衣锦服绣者。其酋首愈以为荣也”

    简而言之,就是一朝回到发达前。

    自元朝以来,女真逐渐蒙古化,所以满洲衣冠并不是一种原生的“女真衣冠”,反而在最初的时候大致等同明末的蒙古衣冠。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为了联合蒙古,也经常强调蒙古与女真衣冠骑射类同,所以剃发易服这个政策并没有对蒙古强制执行,就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儿子学爹啊哈哈哈。

    崇祯看向一旁的卢象升,卢象升盯着天幕仔细辨认了一下,回道“回陛下,确实与现今建奴的发饰颇为类似。”

    现在的有些人啊,看到明初胡风没有除尽时的那些衣服,跟最初的满洲服饰有一些相似的款式,就在那里狺狺狂吠,说什么“这就是汉服本来的发展方向”。

    这么能洗地,不去扫大街可惜了。

    朱棣很生气,他怒道“我汉家衣冠巍冠博带,怎么能是那些披发左衽的蛮子能比的。”

    朕倒要看看,是谁说这种背祖忘宗的屁话

    其实在带清还没入关的时候,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辽东地区的剃发易服政策就执行的很严格。

    原因也很简单。

    在辽东的汉人,无论是沦为包衣阿哈也就是家奴,还是作为普通庶民,在样貌上和他们保持一致,就能在交战的时候让明军分不出来,会被袭击后金地界的明军不分良莠地斩杀。即便逃归明朝一方,也容易被明军士兵以为“投虏”而杀良冒功,被迫依附于后金,断绝复归母国的念想。

    杀良冒功,确实是边军讨赏的一种手段,因此辽东的那些汉人甚至更畏惧大明的边军而不是建奴。

    这一点,崇祯也是知道的。

    只不过他在此之前连养兵都很艰难,更没办法进行这种深入管理了。

    这样的政策能够实行,一方面是因为后金开始处于明朝及其属国的朝鲜包围之下,且明朝不断实行堡垒推进战略,并从海上对后金国土加以袭扰。极大的国防压力让后金长期保持危机感,为了避免“变生于内”,防止治下汉人与明朝联系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政策执行态度十分坚决,毫不妥协。

    再加上辽东汉人本来就比关内就少得多,又经过努尔哈赤时期的屠杀,即便包含历次入关从内地掳掠的人口,也尚未达到后金管制和约束的能力界限,因此也不担心无法压制由此产生的反抗。

    一边听天幕的讲述,崇祯一边翻出了之前记录的地图,发现确实如天幕所说,辽东被山海关、蒙古和朝鲜包围在其中。

    朝鲜有多废物看看万历时期的倭乱就知道了,那是一点都指望不上的。还是要靠辽南的东江军,才有可能袭扰建奴的后方

    崇祯本来想让卢象升抄了张家堡之后拱卫京畿地区,毕竟天幕已经说了,建奴会有五次叩边来劫掠。然后让孙传庭去治理那些民变。记得天幕说过,闯王高迎祥就是孙传庭擒获的,李自成被堵

    在山峡也靠他的策略。

    但现在崇祯有些犹豫,他在考虑要不要让孙传庭去重建东江军,先全力对付这些建奴

    但是入关之后就没那么简单了。

    事实上,不仅是带清,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极其看重衣冠制度。而我带清需要统治大量与己衣冠形式不同的民众,所以更加具有高度敏感性。

    带清刚入关的时候,多尔衮就曾质问冯铨等人“到底是念你旧主”,并说“比如封赏如今亲王,你们未必谢”。而衣冠发式这种高度敏感性的形式,也就被带清视为区别明朝与清朝的重要制度,因此在清廷重下剃发令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强调“明制”与“本朝制度”。

    朱元璋问向刘基“爱卿有何看法”

    刘伯温起身拱手道“陛下,臣读史书,发现金朝在占领中原后,也出过类似剃发易服的政策,也是民变四起。只不过那时的南宋尚且有北伐的斗志,在江南虎视眈眈,金朝为了安抚民众,所以取消了。之后金朝迅速腐化,蒙古猛然崛起,金朝再也没机会实施了。”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受教。

    他也要严厉执行去胡风的政策才行。

    崇祯十七年的五月初二,也就是李自成的永昌元年、带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要求其治下所有内地州县全部实行剃发易服。

    可以看到,清军入关后,最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与入关前并无不同,以是否剃发为判别叛逆的标识,显见对不剃发者极度不信任。

    然而关内的百姓对此反应极其激烈,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

    本来明末朝廷烂成这个样子了,百姓对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从百姓到士绅都不想伺候他们老朱家,觉得谁来都比这土鳖暴发户强,所以闯王来了他们跪迎,李自成跑了,他们又对辽东建奴望风而降,只希望能结束战乱,踏踏实实过日子。

    结果一听说要剃发易服,大家伙全都气势汹汹变成建奴那副鬼样子,死了下葬都没脸入祖坟啊所以一开始投降的北地汉人开始不停的反抗。北京城的那些大臣也在不停的上奏,找各种理由劝阻多尔衮这位摄政王。

    这些扑不灭的民变和朝廷反对的风向,迫使多尔衮在仅仅二十多天后,也就是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剃发。

    另一边的朱高炽也给自己的老爹科普了一番金朝的操作,朱棣听天幕上的满清,愣住了“竟然能如此相像”

    而且当时清军入关并非凭借自身实力击败明朝。

    即便在松锦之役消灭明军九边十余万主力之后,清军依旧在崇祯十六年败于宁远,对于攻克山海雄关,一劳永逸的进踞关内并无把握。

    直到听闻东征的李自成大顺军攻陷北京,灭了大明,连崇祯都自挂老歪脖子树的时候,清廷上下才大为震动,急忙倾全国之兵与之争雄,并在反对大顺政权革命政策的吴三桂以及华北缙绅的支持下,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才

    得以在一片石击败大顺军,轻松进占河北、山东。

    对,大家没听错,带清入关,打的是“为崇祯报仇”。

    崇祯呆滞片刻,然后勃然大怒“朕用不着”

    恶心,现在就是觉得十分恶心

    崇祯气哼哼的把辽东地图甩到一旁,但瞬间瞥到一个地名“宁远”。

    对了崇祯十六年,按理说那时候大明应该已经油尽灯枯了,竟然还能打败建奴

    天幕分析过,农民起义最重要的是吃不饱饭,他就算是诏安了也没法变出来那么多粮食来安抚这些饿鬼。士绅可不好对付。

    但建奴不同,现在听了建奴所作所为,他就能和这些士绅达成一个共识,尽管里面有许多虫豸蠹虫,但局面会比以前好。

    先解决建奴,再修整内政,平定民乱

    一步一步来,他不想当亡国之君

    如果这时候失去民心,陷入“人民群众汪洋大海”之中,带清显然没有把握在与依旧据有四省之地的大顺,和剩余半壁江山的南明三方角力中胜出,因此不得不暂时“妥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取消剃发易服命令是多尔衮的本心。

    事实上,顺治元年的七月,多尔衮在回复山东巡按朱朗鑅,希望新补监司三人用明式衣冠的奏疏时,就说“目下急勦逆贼,兵务方殷,衣冠礼乐,未遑制定。近简用各官,姑依明式”。

    “姑”,就是姑且,可以看出来多尔衮答应的颇为勉强。毕竟清廷是想要统治中国的,想要“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

    只不过那时候带清还只是三分天下,明廷这边的降臣上奏的时候,用的理由也是江南那边还没平定,大多数百姓都在观望,您老这时候整这种花活,就把江南的民心给吓跑啦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就是遗臭万年的孙之獬。

    孙之獬崇祯对这个名字有印象,这不是那个哭太庙的阉党么

    孙之獬是天启二年的进士,甚至还考上了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按理说清流路线妥妥人上人。但是吧他这人怎么可能甘于清贫寂寞的翰林院呢于是就巴结魏忠贤,成了阉党,风光了好几年。

    崇祯继位后,对阉党那是大举反攻倒算,下令毁掉由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这本书因为是党争的产物,所以客观性存疑,u不做评论。但是孙之獬真不愧是魏忠贤的孝子贤孙,他居然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去了然后就被罢官削籍回老家了。

    带清来了,孙之獬觉得自己的好日子也来了,于是舔清舔的不遗余力,毫无节操。多尔衮这边刚第一次下剃发令,大臣们都在上奏据理力争呢,人家孙之獬欢欢喜喜的焕然一新了。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

    当时,朝臣分满汉两班,上朝的时候,满班大臣说他是汉人,不许他入班;汉班大臣说他是满人打扮,也不要他。徘徊于两班之间的

    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咱就是说,软骨症是种病,得多补钙。

    崇祯抖着手,大声斥责“简直是无耻之尤”

    殿中的大臣也纷纷附和。

    这些大臣有东林党也有阉党,可即使是阉党,也觉得孙之獬太过于丢人,没有一个人愿意给他说好话。

    次辅韩爌直接站起来上奏道“臣怀疑孙之獬有通虏之罪,奏请将孙之獬打入大牢”

    崇祯本来还犹豫,不应该用未发生之事来定罪,但听韩爌说的是“通虏”,他立刻就同意了。

    只不过大理寺根本没抓到人。

    孙之獬被罢官之后没有回到山东老家,而是一直住在京城小宅子里,想着风头过了能不能疏通一下关系,起复当官,毕竟自己也是考中过庶吉士的清流老爷嘛。

    等到听着天幕这长篇大论下来,他心里的想法渐渐改变了,既然日后是关外的建奴的入主江山,他为啥还要伺候老朱家的皇帝因此他当机立断,打算明天就出发去辽东,凭自己这一身学识,那奴酋黄台吉还不得对自己礼贤下士

    没想到天幕竟然能提到他。

    听着听着,他感觉有点不对劲。

    孙之獬自然恼羞成怒,便上疏提议让朝廷之前颁布的剃发令加快执行。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新朝雅政嘛。

    于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孙之獬是满清剃发易服的第一大功臣。

    就是因为他,让千千万万的汉人流血漂橹。

    孙之獬还在愤怒那些降臣嫌弃他“媚上”,呵,都是降臣,装什么清高,搞得又当又立的。他明天就去列东,混个大官,到时候跟着建奴入关,这些嘲笑他的人说不定还要卑躬屈膝的找他来求个一官半职呢

    只是美好的未来还没畅想完,他就听见外面的胡同传来吵嚷的声音。

    “快”孙之獬来到前院指挥小厮,“快把门关上”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周围许多民宅的百姓都围了过来,轻而易举的就冲散了门口的小厮,抓到了孙之獬。

    京城的百姓也在一直观看着天幕,只不过大部分时候说的内容他们都听不太懂。

    但大家明白,大明快完了,可新的天子居然是关外那些女真野人

    他们每年交那么多辽饷,最后竟然还是让这些蛮子打了过来

    不仅如此,这些辽东蛮子进了京城后,居然还要搞什么剃发易服,让大家都变得跟他们一样

    百姓们没办法去打建奴,还不能去打这个背祖忘宗的孙之獬于是周围知道他住在这里的百姓都围了过来,气势汹汹的把他给绑了起来。

    不过大家先别急,孙之獬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顺治三年秋,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时孙之獬正衣锦还乡。

    这不是巧了么就是你小子提议多尔

    衮一定要坚决执行剃发易服的是吧不要脸的东西,连人都不想做了,非要当禽兽是不是没关系,你农民爷爷帮你把头发续上

    农民军攻入淄川,将其活捉,五花大绑示众街市。愤怒的百姓在他身上遍刺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其献媚清廷,创下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然后将其斩首市曹,暴尸通衢。

    u在玩帝成2这款游戏的时候,看到过孙之獬,六维属性全是1,没有比这个更差的资质了,简直是刷到了都嫌晦气的程度,可想而知制作组有多恶心他。

    游戏还有一个跟他一样六维都是1的,是刘豫,就是那个在金朝手底下当儿皇帝,建立了伪齐的“太祖”。

    都是小垃圾。

    住在胡同口的一个凶悍大哥拎着一把砍柴刀,对大伙道“天上的仙女已经说了怎么惩罚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咱们难道不应该照做么”

    孙之獬慌了,他立刻辩解道“你们抓错人了我根本就没见过多尔衮你们睁开眼看看,我头发都是真的”

    大哥把砍柴刀架在他脖子上,威胁他不要乱动,然后脱下自己的臭袜子塞到他嘴里,冷笑一声道“你是说天上的仙女会陷害你不成”

    一旁的矮个子道“大哥俺问了他家的小厮,说是这个狗东西刚刚还让他们收拾行李,打算明天就去辽东”

    听到这话,大家伙更加确认了眼前这个士绅老爷打扮的人不是个好东西,于是纷纷去找绣花针,要执行仙女的话。

    等到大理寺的人赶到的时候,只见孙之獬被扒光了衣服,身上被扎的千疮百孔。

    “孙之獬,你涉嫌通虏,案子犯了,跟咱们走一趟吧,带走”

    不过,虽然民间流传的剃发易服大功臣是孙之獬,但u我上面的分析大家也能看出来,不管有没有那个垃圾,多尔衮都会继续推行的,是有深层次的政治逻辑在的。

    所以到了顺治二年,清军先击败大顺,迫使李自成放弃华北转进并意外死于湖北九宫山。又攻陷南京,俘虏了南明弘光帝。

    感觉大局已定的多尔衮认为时机到了,先是六月初五日,敕谕多铎,下令“注册各处文武军民,尽令薙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然后六月十五日,正式对全国下达了剃发令。

    崇祯暗想,不知道这个弘光帝是哪位宗亲啊。

    这一次,清廷是真的陷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比如苏州的白头军,头裹着白布,誓死不剃发,和清廷抗争了二十年直到康熙年间首领张三被俘虏,才宣告失败。

    这一次的法外狂徒是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这样不屈不挠、流血流汗的武装抗争比比皆是,但最后无一类外都失败了。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人真的不配当人。

    比如大名鼎鼎的嘉定三屠。

    徐光启猛地一震,嘉定那不就在他们松江府

    顺治二年闰六月

    十二日,清廷任命的嘉定县令张维熙在辖区开始执行剃发令,消息一出,嘉定百姓群情激愤。他们一致推举在嘉定赋闲的前明都察院观政、进士黄淳耀,前明左通政侯峒曾等人为首领,带领嘉定百姓抵抗清军。

    黄淳耀、侯峒曾将嘉定百姓组织成为民军,并带领民军驱逐了张维熙,占据嘉定县城。带清的豫亲王多铎听到消息后,迅速下令李成栋率所部5000人前往嘉定进剿。

    李成栋以前跟着李自成的手下高杰当盗匪,后来又跟着高杰归顺了明朝。结果多铎来打江南,李成栋觉得南明小朝廷没啥前途,又投降带清去了。

    而且,他是先和部下把头都剃干净了才投降的真的,孙之獬都没这么积极。

    所以他特别急于表现自己。接令后,李成栋一路杀奔嘉定而来,沿途所过,具遭屠戮。

    七月初一,黄淳耀、侯峒曾集中各路民军10万余人与李成栋决战,虽然民军人数众多,但都是些没有训练过的乌合之众,岂是李成栋所部正规军的对手,最终民军大败,四散而逃,李成栋攻入嘉定,黄淳耀、侯峒曾自杀殉国,李成栋在城内纵兵妇女,并屠杀了城内的3万民众,是为一屠嘉定。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影片。

    狂风大作,大雨倾注,嘉定县矮小破败的城墙上因暴雨无法点灯,清军趁机冒着瓢泼大雨玩命攻城。

    嘉定守军虽已连续守城三昼夜,饥疲交加,亦咬着牙顶着大雨玩命守城。双方你争我夺赛着玩命,战场上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清军一时急切难下。

    谁知这只是清军的障眼法,他们趁着夜暗,潜挖地道,在城下成功暗埋炸药,守军一无所知。

    黎明时分,清军以大炮猛轰城池,炮声震天动地,炮硝铅屑纷纷落到城中屋上,簌簌如雨,最终引燃了埋藏的炸药,遂至连环大爆炸,城墙倾塌,清军趁机从缺口鱼贯而入,守军虽坚决抵抗,却无济于事,嘉定城失守。

    残存的起义军慌慌张张的逃出城,到了河边。领队的侯峒曾眼神灰败的回头瞧了一眼县城,转头说道“我说过,要与嘉定共存亡”

    说罢,他纵身投入河中,葬身鱼腹。

    其他跟随的残兵败将跪下朝着他跳下的地方磕头,然后大声吼道“我们嘉定人不是孬种”也纷纷投河而亡,河水都为之堵塞。

    另一边,黄淳耀、黄渊耀两兄弟在城破时,来到了平时读书的南庵,双双自缢。

    死前黄淳耀于墙壁上题笔“大明进士黄淳耀,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进不得宜力王朝,退不得洁身远引,耿耿不没,此心而已异日夷氛复靖,中华士庶再见天日,论其事者再见其心大明遗臣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

    朱棣沉默了半晌,暗自叹了一声“虽然是个文弱书生,却也是条真汉子。”

    要是江南多一些这种人,他执政也不会这么费劲了。

    崇祯却咬牙切齿的大声问道“这个李成栋现在任职何处”

    在他看来,这

    李成栋比孙之獬还要可恶许多

    李成栋饱掠一番后,收兵回大本营太仓。

    城外民军残部以及幸存的百姓继续拥立义士朱瑛为首领,朱瑛重新集结了有战斗力的2000民军,驱逐了清军委派的官员,并处死了留守嘉定城的50名清军,再次光复嘉定。周边的百姓听闻朱瑛的壮举,纷纷前来投奔,嘉定城内又汇集了有三四万人,朱瑛从中拣选精锐,组织防御。

    不久后,李成栋再次率军前来征剿,李成栋以夜袭之策,突入城内,斩杀朱瑛,导致城内民军指挥失灵,继而内外夹击,民军大败,嘉定再次陷落,和上次一样,李成栋在城内实施残酷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万余人,是为二屠嘉定。

    之后,因为各地民变四起,李成栋奉令率所部主力到他处弹压,导致嘉定城内的清军兵力空虚。原南明将领吴之番趁机攻打嘉定,城内幸存的百姓纷纷响应,守城清军四散溃逃,嘉定城再次光复。

    多铎闻讯后,只得再次派遣李成栋前去征剿。嘉定军民顽强抵抗,李成栋直接调来红衣大炮对着城墙一顿猛轰,最终嘉定城还是毫无悬念的陷落了,李成栋入城后对城内所有的人进行无差别屠杀,一时间2万多颗人头落地,是为三屠嘉定。

    吏部还在找李成栋的履历,对于本职工作做成这样,崇祯已经无语了。

    他听着天幕的描述,仿佛在眼前有了画面一般。

    最后轻叹道“嘉定百姓,好样的。”

    嘉定县,就是现在我们上海的嘉定区。

    李成栋以嘉定人民的鲜血,博取了异族主子的器重和赞赏。

    在那个烽火连天戈矛并举的岁月,为了保住汉家衣冠,为了不被禽兽统治,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多少仁人志士慷慨赴死,多少热血青年携笔从戎。到处是不屈的百姓,到处是留发不留头的勇士

    但总有不配当人的奸佞,总有甘愿跪着的奴才,总有危急关头还在想着争权夺利的戚戚小人。

    所以,这些斗争最后都失败了。

    中华士庶再见天日

    崇祯终究是忍不住,盯着殿中的问“诸位,现在还觉得,换了一朝天子,你们还能继续轻松当老爷么”

    大臣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建奴暴虐成性,李自成那边更是四处烤饷,都还不如大明这座破庙呢。

    可皇帝把话说的这么赤果果,让他们怎么回答

    陛下,还是年轻。

    下面,我们再来讲讲具体的剃发易服。

    我们都知道,带清初期的头发并不是影视剧里那种大粗辫子的阴阳头,那是晚清才形成的。清初满洲的辫子非常非常细,只有脑壳顶上一小撮。编成的辫子像老鼠尾巴一样能穿过铜钱中间的圆孔,所以叫“金钱鼠尾”。

    但是,入关后带清颁布的剃发令并不要求一定留辫,保留的发量跟政策执行强度也无关联。

    这是因为剃发重点是破坏汉人对孝悌礼制的坚持,就像破窗效应,没有

    剃多剃少,只有剃和不剃之分,汉人但凡剃了头发就等于放弃儒学中华夷之辨的认识。

    这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所以带清虽然认为剃发才是大清顺民,不过除前额鬓角外头发剃掉多少,没剃的头发是否要结辫,剃掉头发的地方是否要时常剃保持光秃,带清其实是不怎么管的,所以带清前期经常出现剃掉额发鬓角,脑后头发照旧挽髻的情况,颇类似明朝时一些因为脱发而发际线后移的男子形象。

    比如这副康熙年间的画家,禹之鼎画的王原祁艺菊图,里面的主角王原祁和旁边的两个小童,虽然剃发痕迹明显,但却是在脑后挽发髻的。

    天幕上出现了这副王原祁艺菊图。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真丑。”

    跟蒙古人的头发一样丑,脑门一片青秃秃的,后面是挽发髻还是编辫子又有什么大区别

    清初汉人剃发后的效果,大体来说是让百姓变成了保留一撮头发结成发髻,同时周围不需非常勤快的剃光,而是长成毛寸也无妨的样式,因此在观感上,反而比清晚期剃成界限分明的“阴阳头”要好得多,更类似于近现代汉人的发式。

    再说了,想要保持光头那得两三天就拿刀刮一刮才行,普通百姓饭都吃不起了,哪儿还有这闲心思关心头发多长了

    侯岐曾日记记载“清发五等定罪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鬓不留耳,留发不留头。又顶大者与留发者同罪。”

    当然啦,带清也不是那么好心的,有很多地方就是严格执行剃发留辫子这个标准。清世祖实录里记载了一位江南投诚总兵官高进忠被处死,其中一个罪名就是“潜带假辫”。

    再比如思文大纪载福建的情况是“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文华殿的大臣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们大多是文臣,并没有真的见过建奴真人,偶尔有万历年间的老臣见过朝贡者,也是带着帽子,没露出秃瓢来。

    现在想想,自己也要把头发剃成这样,真的是太可怕了

    剃发易服这事儿一直折腾到顺治末年,全国基本被迫完成了剃发,但易服却不怎么成功。

    百姓依然在穿汉装,且用巾帽遮住提过的头发后,外表看起来与明朝时别无二致,冠服不如制的问题,终顺治一朝都未能解决。

    而随着康熙朝与南明的战争走向结束,为了避免再生事端的清朝,也开始用“怀柔”政策,在完成剃发的基础上,开始跟汉人打易服的持久战。

    具体来说就是对代表官方的官服、吉服、戎服等制服严格规定,对体制内的官吏将兵首先执行易服,对百姓日常所穿着的便服则略为宽松那么一点点。

    后来,随着清朝统治日久,百姓逐渐遗忘明朝故事,为了方便省事,也对效仿统治阶级的旗人少了芥蒂,就不再维持发髻服饰的旧制,而与旗人官绅趋同。从而实现了清朝的根本目的消除汉人身为中华的

    自尊和对满洲“夷虏”的排斥,实现社会意识上的满洲为主汉为臣。

    不得不说,挺成功的。

    因为到了清末民国的时候,许多人非说辫子是老祖宗留下的,死活不肯剪。

    啧,也不知道是哪个老祖宗。

    挺悲哀的。

    好了,姐妹们,更离谱的事情来了。

    朱元璋“嗯”了一声,据他的感觉,一般说到姐妹们,那天幕就不会说什么好话,多半是骂人的。

    刚才说的那些剃发易服,针对的基本都是男子。因为那个时代基本只有男子才抛头露面,出来做官经商。而且满洲的女子也留长发,不存在什么剃发。

    所以,一些无能的男人让事情的走向变得奇怪起来。

    清稗类钞记载“国初,人民相传,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之说。盖自顺治以至宣统,皆然也。”

    那么这个“男降女不降”指的是什么呢

    缠足。

    朱棣

    缠足这个之前番外讲秦良玉的时候有提到过一点,当时评论区在关于明朝是否裹脚这里有点争议,那么u给大家看一个文物。

    天幕上出现一双女子的尖头绣鞋,看的出来保存良好,但因为年代久远,所以面料和花纹已经破败了。

    这是一双永乐年间的钉金绣牡丹花纹的缎面鞋。它明朝缠足女子所穿的鞋,底长22厘米、最宽处4厘米。可以看出明朝至少前期,很多妇女缠足只是把前掌和足趾缠窄,也就是所谓的“扬州瘦马”缠法。

    到了中晚期,u也找到两本。一个是万历野获编记载“向闻今禁掖中,凡被选之女一登籍入内,即解去足纨,别作宫样。”

    足纨,就是裹脚布。也就是说,凡是被选中进宫的,不管是宫女还是后妃,都不能再裹脚。

    一个是烬宫遗录记载了一些崇祯后宫的八卦。

    “田贵妃双足三寸,袁贵妃几倍之。上尝于后前嗤袁而美田,后不悦。”就是说田贵妃三寸金莲,袁贵妃脚特别大,崇祯还在周皇后面前嘲笑过袁贵妃的大脚,搞得周皇后很不高兴,觉得崇祯不尊重。

    但是u有点疑惑的地方在于,如果田贵妃真的是清末那种标准的三寸金莲,肯定走路都不方便,怎么还能擅长骑马和踢球呢。

    烬宫遗录自己也记载过“上尝试马于射场,知田贵妃之善也,命之骑。妃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宫眷喜蹴鞠之戏,田贵妃安雅,众莫能及。”

    所以u觉得,田贵妃应该确实脚很小,但是没有三寸金莲那么夸张。

    崇祯脸色涨的通红,见大臣一个个都低着头假装什么也没听见,心情也并没有放松下来。

    这天幕真是真是他不敢说天幕的不好,可自己后宫的事儿就这么大白于天下,他怎么可能不在意啊喂

    好了,那我们再来看

    看清朝中晚期真正的三寸金莲是什么样子呢

    天幕上又出现一双绣鞋,只是这模样很奇怪,仿佛是把脚从脚后跟那里给窝起来了,中间垫了很高的厚底。

    这就是清朝的黄缎地彩绣动物花果纹小脚鞋。

    小脚鞋又名“弓鞋”,形状有点像翘首的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专为“三寸金莲”而制。这双鞋只有10厘米长,也就是真正只有三寸。

    朱棣瞠目结舌的看了两眼,呆滞的问大胖儿子“这这鞋能穿”

    朱高炽摇摇头,表示不能理解三百年后的审美。

    带清的这种裹脚不是简单地缠住不让其生长,是将脚趾头窝进脚心,然后缠住。五六岁的小女孩这样把脚缠起来,等于直接是把前掌的骨头折断了,人为的制造残疾。

    那为什么会渐渐演变出这种变态的方式呢就是因为那句“男降女不降”。

    带清入关前,皇太极就曾下令,不准学习关内妇女缠足之习。入关后,除了剃发易服,顺治二年即下令,以严禁女子缠足并试图改变汉族妇女缠足之风。顺治到康熙时期,清廷曾多次发布禁令,不许妇女缠足。

    比如康熙三年所定禁止缠足的法令,规定康熙元年以前所生女子缠足不再追究,元年以后生女,严禁缠足。违者严处,其父有官职者交吏兵二部处置,系平民则交刑部责打四十大板,并处“流徙十年”;家长有失察者,枷号一月,责四十板,官员失察,也要交吏部等部门处理。

    但是等到康熙七年的时候,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熙上奏说,此种规定太过严厉,造成民间诬妄举报,牵连无辜,建议放驰禁令,“裹足自此弛”。

    但是u要画高亮说一句。

    带清禁止缠足是为了消灭汉人的身份认同感,不是为了妇女解放运动

    而那些屈从于带清异族统治的士绅,因为自己已经被迫剃发易服,所以就拿女人的脚给自己头上的辫子遮掩,说什么“男降女不降”,来维持自己的尊严。

    朱元璋证实了自己的猜测,确实是骂人的。

    不过他在上一个视频的时候,已经决意下旨禁止裹脚了。因此现在就像个在老师批评差生时站在一旁的优秀学员一般。

    如同二战时,法国一个多月就投降德国了,那些法国妇女或因生计所迫,或被强占,委身于德国军官。可二战胜利后,那些躲起来在德三军队下瑟瑟发抖的男人,为了发泄心中的耻辱与不满,竟然把这些女人裸身拉到街上,任由人们羞辱和唾骂。

    对此,鲁迅先生锐评“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需要依靠于压迫妇女而获取畸形优越感,我只能说这些男人的尊严真脆弱啊

    不管是这些法国男人,还是清初的维护裹脚的汉人士绅,他们都是些孬种。

    u建议大家一人吐一口。

    呵,忒。

    文华殿中有些大臣脸色发白,

    仿佛天幕那一口真的吐到了他们脸上一般。

    这天幕,管的真宽

    其实我怀疑他们完全没有把女人当人看,因为这脚越裹越小,越裹越变态

    u这里找到一份云南六一村的吴杨氏老太太,回忆她的缠脚的经历。

    她母亲用织布机上的“射通”,横垫在她的脚腰下,让脚腰凸起。然后,裹扎起来,逼她走路。慢慢的,脚腰被“射通”凸断了。她因此一个多月不能下床走路。

    可虽然脚腰折断了,但她的脚仍然臃肿难看。

    她母亲又念叨“你这双男人脚,怎么还不烂”

    她奶奶也说“难烂了,该使用法子了。”

    于是,她母亲在她奶奶的指导下,找来半个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脚底、脚腰、脚面上,再用缠足布包裹起来,套上小鞋,让她下地行动。

    她的脚被划破了,血迹从缠足布中渗透出来,变黑,发腥,发臭。

    她经常疼得脸色苍白,精神恍惚,体重大减。

    因为缠足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

    u就是建议那些推崇裹脚的男人自己也来走一边流程吧。

    看看经历过之后还能不能对三寸金莲爱的起来,甚至拿着绣鞋喝“香酒”。

    这一下别说大臣了,就连崇祯的脸色都变得惨白。

    这这是什么酷刑

    朱元璋倒是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他问李善长道“李卿,上次你我君臣讨论过禁止裹脚的处罚,轻了重了都不合适,不如就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下如何”

    李善长有些傻眼,陛下什么时候这么关心天下女子了

    脑子一转也就明白了,天幕是助陛下定鼎的神器,陛下自然奉若神明,愿意去听去做。

    他斟酌一番道“陛下英明。现今女子裹脚并不会致残,让其父兄感受一下也没什么。”

    当然了,带清的统治阶级就是什么好东西么自从康熙七年废弛裹脚禁令后,他们也迅速被这种变态的审美给同化了。

    比如乾隆是很喜欢裹脚的汉女,他还曾暗藏四娇于圆明园。

    乾小四这个变态认为女子娉婷之态就全恃乎三寸金莲,他让太医院研制缠足药,迫令宫女缠足,只是因为有违祖制,又怕被皇太后发现,就让小脚宫女一律着靴,藉隐纤足。

    而且u有实锤。

    1928年,清东陵被孙殿英给盗了,他把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的墓洗劫一空,事后著名文物学家徐森玉来到现场,他走进墓穴,发现乾隆皇帝的尸骨尚未完全毁坏,身旁躺着一位殉葬的女性,殉葬者是个金莲三寸的汉族女子。

    看看人家乾隆,真香。毕竟汉人女子的小脚不长在旗人身上。

    而且,这些臭男人就算是不欣赏这种审美,也渐渐发现这种残疾式裹脚的好处。

    那就是三寸金莲

    这种陋习,有助于强化封建理学礼教宣扬的女性美德,以及将女性隔离在男权社会之外的理想。

    这种残疾式裹脚了,极大的限制了女性的活动范围,因为这些所谓的“娇弱美人”都成了拐子,瘸子,只能一直跛着脚走路,在没人帮助,没人搀扶的情况下很难走出家门,更别说步入社会了。

    一个女性被圈禁在家中,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也就无法了解外界社会的发展,对外界社会也就没有认知,这样她就能保持无知,无智,无能,无才,自然也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只能像菟丝草一样寄生在男人身上,缠足的汉女不仅不能帮助自己的男人,还会拖累自己的男人。

    只能说,垃圾。

    崇祯被天幕骂到现在,才反应过来,他需不需要也下旨禁止裹脚

    可他这诏令有用么有多少人能听

    还是先避免当个亡国之君吧

    身为一个女生,讲到裹脚,难免情绪输出有点大,请大家多多包涵。

    明末差不多就讲到这里啦,从明朝几个关键的政策演变,到明末全方位是怎么溃烂的,u讲了许多点,视频也特别长,能看到这里u只能说感恩

    嗯讲完了

    崇祯心里有些惆怅,未来路太凶险,他不知道能不能最好。

    好啦,农民起义这个单元就讲到这里了,u开个预告,下个单元的主题是太后临朝监国指南儿子是菜鸡,老娘亲自来收拾残局

    敬请期待么么哒

    hrsize1作者有话要说

    好啦,农民起义就写到这里啦,感觉没有什么遗漏的点,所以就不写评论区了。

    下一章直接开太后听政单元,计划人物是吕后、阿武和刘娥感谢在2023062900:00:122023070523:41:2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胡不归2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胡不归88瓶;小鱼57瓶;1976645130瓶;太渊20瓶;咸鱼天天做梦、安兮萱、ideaist10瓶;安了9瓶;昙琴7瓶;雪落霜如玉、天道好轮回5瓶;那是阳光明媚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